查看原文
其他

四幅《最后的晚餐》|西学东渐

隔溪山 九樟学社 2019-07-04

作者:隔溪山(本文获作者授权)


[编者按]:西学东渐是九樟的固定栏目,介绍普及西方艺术史见闻。



◻︎ 1 ◻︎


本文根据一堂美术史笔记扩充而来


提到《最后的晚餐》,我们头脑中最先浮现的无疑是达芬奇那幅著名的画作。然而在达芬奇作品诞生前的四十年间,各地的艺术家同样有以这一圣经故事为题材而进行的创作。比较他们的同与异能帮助我们看清画家在面对同一个“任务书”时,如何提出各自不同的应对方法,以及应对的方法随着时间流逝有何变化。

先抛开新约中的故事不谈,若画家要画一桌人围着吃饭,势必会碰到这样两个问题:
数量众多的人物如何显得不杂乱并能突出耶稣,以及,有人背对着观众该怎么办。

首先来看看荷兰画家布茨(Dieric Bouts)是如何做的。


Dieric Bouts,1464-67


他将人物环绕桌的四边布置,左右各三使徒,耶稣居中,左右各两使徒,剩下的两个使徒背向观众,但即使背向也转过头来成侧面像。画面中只有耶稣的目光是朝向观者的。另外我们注意到,耶稣身旁是多么拥挤,生活中吃饭不会在导师身边安插这么多座位,而背向观众的两人座位是如此宽松。布茨之所以如此安排,一是不想让背向的人挡住耶稣,二是背向的人如此可以少画一些。顺带提一句,布茨是北欧最早使用透视法的画家之一。




◻︎ 2 ◻︎


再来看加泰罗尼亚画家胡盖特(Jaume Huguet)的方案。虽然作画时间晚于布茨,但是我们能更强烈的感受到一股中世纪气息。绚丽的金色,扁平的画面,头上的光环,胡盖特显然不会使用透视,地砖线的倾斜更多是一种经验的做法。在这里,人物只在桌子前后两侧排列,两侧人物数分别是九与四,与布茨相比显得更加拥挤。同样的,只有居中的耶稣望向观者。背向的人物在这里显得有些尴尬,尤其是当他们头上还带着光环时,似乎成为挡在脸前的障碍。


Jaume Huguet,1470


◻︎ 3 ◻︎


接着我们把目光转向意大利,转向佛罗伦萨。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吉尔兰达约(Domenico Ghirlandaio)又是如何处理的呢?人物与桌子的关系再次发生了改变,不是布茨那样围绕四边式,不是胡盖特的两边平行式,而成为U字型。如此一来,十三个人物便近乎一字排开,规避了背向的问题。在座位左右转角的两个人物都分别面向左右侧的两人,似乎勾连起中间与两侧之间的关系。耶稣不再看向观者了,但他中间的位置和头上不同颜色的光环强调了他的地位。


Ghirlandaio,1480


当我们熟悉圣经的内容再来看这几幅画时,一些细节安排便可以理解了。
在新约《马太福音》26章中关于最后的晚餐是这样记述的:

当下,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,去见祭司长,说:“我把他交给你们,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?”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。 从那时候,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。 除酵节的第一天,门徒来问耶稣说:“你吃逾越节的筵席,要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?” 耶稣说:“你们进城去,到某人那里,对他说,‘夫子说:我的时候快到了,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。’”  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,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。 到了晚上,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。 正吃的时候,耶稣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: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。”  他们就甚忧愁,一个一个地问他说:“主,是我吗?”  耶稣回答说:“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,就是他要卖我。  人子必要去世,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,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,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!。” 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:“拉比,是我吗?”耶稣说:“你说的是。”  他们吃的时候,耶稣拿起饼来,祝福,就擘开递给门徒,说:“你们拿着吃,这是我的身体。” 又拿起杯来,祝谢了,递给他们,说:“你们都喝这个,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,为多人流出来,使罪得赦。 但我告诉你们: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,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。”

归纳一下,在这桌晚餐上有这么几个关键:
1.耶稣预言有一个门徒(犹大)将害他
2.耶稣创设圣餐礼,后来演变为弥撒仪式

那么画家的任务就是:
1.表现出犹大
2.表现圣餐礼

回到布茨,我们发现那个攥紧钱袋面露胆怯的就是犹大了。



而圣餐礼通过耶稣手里的一小块无酵饼和下面的酒杯表现出来。



胡盖特的犹大更为明显,只有他头上少了金灿灿的光环,手伸向了盘子,而且他身后还有一只猫。猫在西方文化中有着能看透人眼看不清的邪恶的意味。



胡盖特的圣餐礼表现的就更加神奇了,我们发现一只圆溜溜的无酵饼刻着小十字架悬浮在酒杯之上。



至于吉尔兰达约,似乎他并没有刻意表现圣餐礼,但是犹大在人群中这次是真的被拎出来了——他与其余的人物相对而坐。同样的他没有光环,但是有猫。



◻︎ 4 ◻︎


最后我们审视下最著名的一幅


Leonardo da Vinci,1498


吉尔兰达约在创作《最后的晚餐》时已颇有盛名,与他同时代的达芬奇很可能看过他的作品。达芬奇将U字布局发展为彻底的一字型。为了避免一字型带来的人物的孤立感,他故意放大了人物相对于桌子的比例,并将十二个门徒三个一组,朝向中央的耶稣。耶稣平静的表情似乎刚说完有人将出卖他,与之相对比的是门徒们夸张的动作,带来波浪般涌动的效果。透视法被完美的运用,与吉尔兰达约一样,房间通过窗口向风景敞开,但达芬奇巧妙的用明亮的窗突出耶稣。戏剧性的画面布置丝毫不损害人物的清晰,正像沃尓夫林指出的,十三个人,二十六只手却无一被遮挡,全都被清晰的表达出来。

至于犹大,达芬奇将他的面部深埋在阴影中,一只手攥紧钱袋,另一只手与耶稣同时伸向盘子。



—End—



|作者介绍|



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
作者:隔溪山(来自豆瓣)


九樟学社编辑部


|版权声明|

本文版权由作者授权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后台。


|联系邮箱|

jiuzhangsociety@gmail.com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